沪上首个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基地见闻

185

这里的蘑菇,有一个完美的生长环境 ——沪上首个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基地见闻

位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的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双孢菇工厂化栽培的沪上业内龙头基地。2012年,合作社投资5000万元,创建了20个现代化菇房和10条一、二次隧道发酵房,并于2014年5月投产,双孢菇年产量约占到上海市生产总量的30%。318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种植双孢菇不再受季节气候影响

把控好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积累浓度,是决定双孢菇种植成败的三大关键要素。双孢菇最适宜在17-18摄氏度环境中生长,且生长周期较长,对外界条件反应敏感。按照传统种植方法,每年春秋两季是双孢菇的最佳种植期。然而,由于受气候影响限制,双孢菇的传统种植有很大的局限性,且面临气候不确定变数。比如,即便是在种植季,气温的落差也时常会影响到双孢菇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当遭遇或冷或热的“过山车”气候变化,其影响则更明显,甚至会给双孢菇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

如今,这道“生死由天”的魔咒已被廊下联中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工厂化种植工艺所打破。即通过现代智能化环境系统,在不改变蘑菇生理变化的前提下,让房内蘑菇一年四季均能自由生长且不受任何气候因素制约,给蘑菇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生长适宜环境。

倘若菇房内温度、湿度不对,即可通过电脑智能操作模版迅速将其调至正常标准范围;倘若菇房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了,又可通过新风系统输送氧气,将菇房内的二氧化碳迅速稀释。据介绍,通过这套现代化的智能工艺操作,能使菇房内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三个环境因素统一到一根正常标准线上,使蘑菇能在一个常年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完成工厂化生产,由此颠覆了传统的蘑菇生产工艺。

工厂化生产倒逼传统菇业形成冲击

联中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林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按照传统种植,其单产一年最多只能达到9-10公斤/平方米;而采用现代化种植,一年单产能达到180-200公斤/平方米,是传统种植方法的20倍;同

样的种植品种与产地,原先传统种植时占地73亩,现在仅用14亩,土地利用率明显提升;原来发酵料都是靠人工来搅拌,现在采用机械化自动搅拌,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如今,从做培养料(完成一次发酵与二次发酵)至上料,前道工序总共只需9个人,而传统工艺生产至少需要40-50人。”陈林根说,实行自动化生产后,多余人手都能用来安排在采菇岗位上,成本大大节省。

较之于传统工艺,工厂化生产在产品销售市场上也占据明显优势。“比如传统种植,大家都是在同等气候条件下进行作业,且产品上市基本在同一时间段,所以造成了市场供给的过度集中。”陈林根说,每年的11月中旬-12月中旬、3月中旬-4月中旬,是蘑菇价格最低的时段。“此时传统生产的蘑菇大量上市,使市场处于饱和状态。而过了这两个时段,蘑菇价格就能走高,批发价每斤能卖到5-8元。但传统的市场销售就不一样,其蘑菇平均批发价价往往只能每斤3元上下徘徊。两者的价差非常大。”

工厂化生产,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做到全年均衡发展,没有市场空档期。无论气候多变,还是季节替换,全年出货无忧,按需供应,且品质也更优,效益更是有保障。

陈林根说,今年廊下菇农几乎没有一家能从传统种植中赚到钱,“其原因就是因气候与市场因素所致”。陈林根对此表示,同质化市场竞争与低下的经济效益,已经给廊下的传统蘑菇种植户形成倒逼之势,使越来越多的菇农开始关注工厂化生产,并萌生转型的想法。

目前廊下已有3个菇农拆掉原有传统的菇房,加入到工厂化生产行列,建起小型的工厂化恒温菇房,并获“联中”统一提供培养料及技术指导。陈林根介绍说,他所提供的这些商品化双孢菇三次发酵培养料,可以免去菇农各家各户自己制料、消毒、播种、发菌等生产环节,采购后直接覆土即可出菇,不但能减轻菇农种植的劳动强度,还能保证培养料的质量,帮助菇农提高产量与统一生产标准,使其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高品质双孢菇。同时,基地还保证提供销售渠道,以带领周边菇农一起致富。

提升产业能级形成更大辐射圈

市食用菌蔬菜协会2015年统计显示,上海当年的蘑菇产量有近万吨,其中廊下就有5千多吨,占一半以上,而“联中”合作社占着其中的2800多吨,为生产供应链上的绝对主力。为了能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形成更大辐射圈,一个以建设双孢菇培养料三次发酵隧道与菌种厂,以及工厂化菇房和观光采摘为目标,总投资达1.1亿元的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联中”聘请荷兰专家对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按荷兰模式精心打造。据悉,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三次发酵菌丝体培养料3万吨、优质菌种1000吨、鲜食双孢菇1万吨的生产规模,年销售额可达1亿元,创利3000万元。

与此同时,项目还可转化和消减大量的秸秆等农业下脚废弃物,净化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双孢菇产业向“生态、循环、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健康发展,使双孢菇产品更有安全保障。“项目建设完成后,预计每年还可消耗秸秆3万吨(约合5万亩粮田所产生的秸秆)、畜粪2万吨,产后转化有机肥5万吨,增加就业180人,为再就业及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

陈林根说,该项目能有效解决当地废弃农作物秸秆焚烧和畜禽粪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农作物秸秆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堆肥,能有效转化生产双孢菇,且占到食用菌原料配比中的90%左右。其利用后的培养基,还可作为饲料和有机肥进行再次开发,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最有效、最合理,同时也是高效创造农作物秸秆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记者 陈宗健 文/摄

原发日期:2016-03-18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