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皇后”的蝶变之路

77
 640.webp
  2018年12月13日,农业农村部公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织金竹荪赫然在列。
  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9部门联合开展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遴选工作。在经过县市申请、省级推荐、部门初审、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程序后,织金竹荪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这是织金竹荪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又一殊荣,是国家对织金竹荪产业发展的又一次肯定,是织金竹荪随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一起“成长”的标志性事件。
  四十年来,织金竹荪产业乘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品牌价值达到8.41亿元,在推动脱贫攻坚和地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经过艰辛努力和付出,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织金竹荪以优异的成绩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产业:在市场开拓中不断壮大
  “竹荪价格最高的时候,每公斤达2800元。50克竹荪就可以换1克
  今年58岁的王敬明,在竹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40余年,现在是织金王氏竹荪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织金竹荪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黄金。”
  见到王敬明的时候,他正在竹荪制种车间里忙碌。
  谈起织金竹荪,王敬明一件件如数家珍。
  竹荪是织金县的特产,种植历史悠久。
  1978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头脑灵活的王敬明看到商机,做起了生意,把本地的中药材运到沿海一带售卖。一次在广州清远推销中药材时,他发现广州人喜欢用内地的竹荪煲汤,而竹荪在广州的售价高达600元每公斤。
  想到织金丰富的竹荪资源,王敬明兴奋不已。他立即回到织金,收购竹荪,开始了自己的“竹荪之旅”。
  当时,即便织金种植竹荪先天条件很好,利润很高,但因为价格贵,市场没打开,竹荪产量并不高,王敬明决定自己种竹荪。这个决定,成就了今天的王氏竹荪。
  但竹荪好吃不好种。
  “因为竹荪这种菌类对土地质量要求十分苛刻,在一片土地上种植竹荪后,因为土地虫螨的原因,三年内不能再在同一片地上继续培植,所以种植竹荪只能‘打游击’。”王敬明回忆,那些年常常有人尝试在原有的土地上继续种植竹荪,但都没有成功。他种竹荪,用的都是5年内没有种过竹荪的土地,直到竹荪立体换土栽培技术出现。
  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织金竹荪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1980年,织金群众就已经开始摸索着组织分离和驯化,从野生竹蛋上切片提取组织,进行无性分离、驯化培育出竹荪母本,并试着在室内种植。
  1988年起,织金竹荪出现了全民栽培的趋势。1992年全县竹荪干品产量飙升至150余吨,产品远销沿海城市以及东南亚国家。
  1996年5月,国家有关领导到织金视察时,对织金竹荪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对织金竹荪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前景寄予厚望。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织金竹荪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1993年,织金竹荪获第五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展览会金奖;1994年获成都全国星火精品金奖;1995年获全国第五届食用菌大会优质产品奖;2000年织金县被命名为“中国竹荪之乡”;2005年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07年获中国(长沙)国际食用菌博览会金奖及优质农产品奖;201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17年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8年10月,织金竹荪产业获得贵州省人才基地称号,成功申报为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技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成熟
  制种、整装、搬运……
  寒冬时节,走进织金县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只见上百人的竹荪制种流水线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派繁忙火热的场景。
  公司立体栽培示范基地黑色透气的种植大棚内,一垄垄竹荪种植土壤“横卧”在立体栽培车床上,孕育着来年盛产丰收的新希望。
  织金竹荪的传统种植模式,需要用大量的木材和腐质土。既与生态文明理念相悖,也与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主题不符,更不利于产业发展。
  为了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阳旭、李启华、王波等织金竹荪界“科班”出身的“元老”,把竹荪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栽培提上产业发展日程,决定攻克织金竹荪种植难题。
  他们成立了织金县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投资建立了组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设计袋装菌种生产线,组织开展种质资源调查、种质资源研究储备、以草代木栽培试验、速生林种植及用于竹荪栽培试验、工厂化立体栽培(大棚重复利用)试验、竹荪生产废料循环再利用等相关研究,不断尝试用速生林、农作物秸秆、玉米芯取代木材、竹子,用一般的黄土壤取代腐质土进行栽培试验。
  贵州美味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就是在织金竹荪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由织金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联合贵州科学院生物所、贵州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织金红托竹荪研究所、织金县清香型竹荪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的科技型农业企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织金竹荪在种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大棚立体换土栽培织金红托竹荪技术、立体换土栽培技术、竹荪熟料菌棒脱袋覆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竹荪褐腐病防治技术等相继取得成功。
  “在温室大棚内采用栽培架、标准塑料筐或塑料周转筐栽培织金竹荪,与传统的遮荫大棚阳畦覆土栽培相比,能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须轮作。”织金县竹荪办副主任李启华说,立体栽培标准塑料筐或塑料周转筐、大棚、水、电、路等设施重复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一年四季均可栽培,便于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
  织金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阳旭说,通过立体换土栽培,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让适宜竹荪种植条件的土地充分发挥效益,还能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此举既提高了竹荪品质,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还便于管理,增加农民收入。
  利用竹荪熟料菌棒脱袋覆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种植竹荪,生长周期短、品质优、经济效益高,从播种到收获仅需70天,亩产鲜品可达2500公斤以上,干品270公斤左右。
  “用这种技术栽培竹荪,生长周期比传统栽培方式缩短1年,经济效益是传统栽培模式的3至4倍。”贵州味美鲜竹荪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光贤说,竹荪熟料菌棒脱袋覆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时还具有种植技术好掌握、病虫害易防治、投资期短、栽培风险低、回报率高等特点,是带动山区贫困农户脱贫增收致富的一种好技术。同时,公司的竹荪褐腐病防治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利申请已进入公示期。
  效益:在脱贫攻坚中不断展现
  家住织金县绮陌街道的段胜君是一名资深竹荪菌种接种工,他一天能接种上千瓶,每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左右。
  55岁的织金县茶店乡群丰村村民张青德在茶店乡竹荪裂变扶贫示范基地里务工,每天能挣150元左右。自从织金县茶店乡500亩竹荪裂变扶贫示范基地成立以来,张青德夫妻俩就到基地里务工,通过在“家门口”就业成功脱贫。
  “竹荪栽培是很好的扶贫产业,散户种植2至3亩,风险低、产量高、效益好。”李启华算了一笔账:菌棒栽培竹荪每亩需投入大棚、菌棒、管理工资等约3.9万元,最低产350斤干竹荪,产值约8.4万元,每亩利润可达4.5万元。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为了充分利用竹荪这个织金的特色优势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带动全县17.4万贫困人口实现同步小康,织金一直在不懈努力。
  目前,织金已初步形成了菌种培育、竹荪栽培、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有竹荪制种企业16家,年产能达6000万瓶(袋),年产值逾1000万元。竹荪种植面积达到1万余亩,从事竹荪种植的农户约2.4万户5万人,从事竹荪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人员有1000余人。仅王敬明的王氏竹荪,年产值就超过3000万元。
  在竹荪产业发展过程中,织金县以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易权”三权为抓手,积极学习“塘约经验”,探索“合作社+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贫困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种竹荪的效益是种玉米的20倍以上,是一个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茶店乡党委书记李华说,竹荪裂变扶贫示范基地通过贫困户土地入股、基地务工可带动1100余人脱贫。通过引导懂技术的贫困户利用“特惠贷”发展竹荪种植,又能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茶店乡有信心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竹荪产业的发展,为织金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了充分发挥竹荪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今年,织金县制定贫困村竹荪(香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在全县选择333个村推进竹荪(香菇)产业发展,分别建立一个1亩以上的竹荪生产单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以上。
  携手并肩四十年 栉风沐雨再向前。织金竹荪这个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产业,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新时代里站在新起点上,向着新的目标不断前进。
原发日期:2019-01-10  来源:毕节日报  作】:韩贤普 王春府 白青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