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上午,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会议。会议由徐逸波主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副市长彭沉雷,市政府秘书长赵祝平以及相关委办局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会议,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海兴教学楼103教室内坐得满满当当,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增加座位。
. 2018年年底,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正式颁布,本届市政协持续关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去年,市政协开展了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推进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课题调研,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主题进行了专题协商议政,并提交了十余件提案。会议上,各位委员在新形势下再一次就上海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起建言献策。
. 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委员们争相发言,以不同的视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彭沉雷在会议上表示,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推进的力度极大。从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和基层治理四个方面来看,今天上海“三农”的整体水平在全国是领先的。然而,上海“三农”的短板在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农民发展的不充分。他指出,农村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而农业的短板在于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他在会上回应了委员的相关建议。他介绍说,过去一年里,上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解决了规划问题,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二,做了一些政策的顶层设计。第三,在规划政策的同时,启动了小规模的试点工作。接下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有利于村庄更新、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土地,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物理条件。同时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 罗利军:做强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认为,乡村是农业的载体,乡村振兴也要重视乡村的基本功能。“事实上,上海的农业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农业生产面积占到了整个国土面积的1/3以上,但是很可惜它的产值才占了0.3%。”如何发展好上海农业?“首先要做好定位。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农业往往是强调米袋子、菜篮子,这个已经不符合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他表示,上海农业发展,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上海应该成为世界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基层创新的基地。此外,他提出,应该把乡村振兴和解决我们上海中心城市的问题结合、统筹起来。
. 何祖华:农村不仅仅是城市的后花园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何祖华认为,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要有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愿景,要考虑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农村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农村的发展要有产业,解决农村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更要创造农民回归到农村的条件和环境。
. 他指出,不能简单地把农村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农村的主要功能还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乡村振兴战略设计上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挥我们农村应有的功能,与我们乡村振兴的产业化相契合。”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他认为,“不是种几棵树、刷新农宅墙面这么简单。”关键是水土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 朱建国:相关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要统筹配套
. 金山区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朱建国格外关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规划情况。在他看来,2018年上海的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已经编制的2017-2035的总体规划中,更多的是体现了城市或者城区的总体规划,对于镇、村发展的涉及较少,对于两元结构没有真实的反映。”去年,上海出台了乡村振兴的规划,且和十三五的规划相匹配,在原则和方向上提出了要求。“但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所推出的专业的、专项性的规划或者方案迟迟没有出台,使得操作层面上陷入了被动。上海一些镇、村布局规划,在镇、村层面,也大多数没有落地。”另一方面,他认为上海整个镇村的经济发展,整体产业优势明显薄弱,能级有待提升。“特别远郊村庄普遍缺失产业载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原因是多数村没有把该村的发展产业和整个区域或者镇域主导产业的发展统筹配套设计。他指出,目前的用地政策亟待与发展现状和需求相匹配。
. 顾慧华:让人才回到乡村、留在乡村
. “我们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很多年轻、有才华的人才打拼。”令上海瀛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慧华感触最深的是,乡村振兴要让更多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展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壮大发展。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新的农民或者新的农民企业家或者具有企业家的精神?顾慧华提出三点想法和建议。第一,乡村迫切需要优秀人才的引进。很多优秀人才想回乡创业却回不去。她认为,吸引人才回归,服务好返乡人才,更要让他们扎根农村,“不能去了就回来,留不下来。”第二,建议上海率先建立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校,培养当下乡村急需的跨界人才。“我觉得现在跨界的空间设计师、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金融专业人士等能够加入我们的团队当中,可以培养我们许多热爱自然和土地有情怀的年轻人,让他们有兴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第三,建立双创基地。给予精准的政策扶持建立双创空间或者双向基地,吸引人才和资金下乡。“一边探索一边评估乡村振兴当中的政策也好项目也好,真正地做到把乡村的一产、二产与三产融合的新服务、新商业和新金融生态的体系。”
. 梅雁航:建立都市农业
. 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市场
. 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梅雁航,就如何建立都市农业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市场方面,以他熟悉的稻米结合他十多年的水稻种植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成立绿色稻米的交易市和拍卖市场。“目前,绿色农产品没有实现有效的市场,政府的投入资金作为基础建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上,未形成农业生产销售乃至市场所需要的资本。”他认为,当绿色农产品市场建立后,绿色农产品价格提升,可增加农民收入,相信会吸引很多人从事回归到地区的农业生产上。他还建议,农业龙头企业按计划完成绿色改革任务,带动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改善。探索农业要素市场化,农业生产到销售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摆脱收储粮价格的束缚,形成具有都市农业竞争力的市场化标准体系。完善保险加银行的政策,激活农业市场的要素,“我们期望政策性银行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要从支持绿色生产设施的改造,向支持综合绿色生产经营改造过渡,提高绿色改革长期的廉价资金,新农村建设需要骨架也需要血肉。”
. 蔡友铭:研发和市场两头抓,
. 以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 在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方面,蔡友铭认为,“推动产业发展,关键要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体系。”他建议,要把市场体系的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加以深入研究,才能带动上海郊区的产业。同时,要通过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实现有效的销售和优质优价。他表示,政府部门在推动郊区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上海地域的禀赋比较优势、特色,做到市场有需要、农民有基础、政府城市功能相匹配,并在这三者利益当中找到一个同心圆来推动产业布局。同时,要注重推动郊区的产业链发展。“过去我们过度地强调了生产,而现在应该强调产业发展,产业就是一个产业链,只有产业链延长才可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够提高土地的产出能级。”同时,他建议要研发和市场两头抓,“依托上海消费优势,通过科技的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在深入崇明区基层进行走访调研时,蔡友铭发现,老百姓最关心两个问题:农民增收和就业机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补足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怎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他表示,要培养一批新型的职业农民和龙头企业来推动,只有基层有了活力,乡村振兴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 记者 曹佳慧
原发日期:2019-01-29 10:59 来源: 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