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黄澄澄的稻谷,在原本种小麦和玉米的旱地上摇曳着。“当了一辈子农民,还是头一回尝试旱地里种水稻。”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水海村的几位农民看着自家即将丰收的水稻,咧嘴笑着。当地已好几个月没下雨了,这片6月播种的水稻仅浇灌了3次。而短短三年,水海村“旱地里的水稻”由30亩增长到5000亩。
. 这改变了农民对传统“田”“地”认识的水稻新品种,正是由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发的节水抗旱稻。昨天,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暨蚌埠节水抗旱稻万亩现场会举行,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领衔的专家组宣布了测产结果:每亩产量约651千克。目前节水抗旱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超过300万亩,种植带从海南延绵到了山东。其中,安徽省就有200万亩农田种植了这一稻种,成为占比最大的单个品种。
. 上海研发的节水抗旱稻何以香飘全国?
. 兼具水稻与旱稻的优势
. 纵观我国水稻品种改良的时间轴,不难发现,提高水稻产量始终是最重要的目标。从高秆水稻到矮秆水稻,再到杂交稻、超级稻,试验田的水稻产量从最初的亩产200千克到400千克,再到700千克,甚至1000千克。然而,我国65%以上的中低产田难以满足超级稻品种对水肥与精耕细作的要求,全国水稻平均产量提高有限。干旱仍是制约水稻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一旦干旱发生,水稻就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 在传统种植方式下,水稻种植的用水量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50%,而我国是个缺水大国,每年仅农业灌溉缺水就达1200亿立方米。水稻生产中在田间保留水层的种植方式,也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 能否提高水稻的节水抗旱性?翻开水稻家谱,旱稻和水稻的祖先同为野生稻,在广西、云南等山区有着比较悠久的种植历史。这种旱稻亩产一般不会超过200千克,但需水量仅为水稻的1/4至1/3。2004年,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研究员团队培育了世界首例杂交旱稻组合。他们于2009年正式提出发展节水抗旱稻,这一品种既有水稻的高产优质,又有旱稻的节水抗旱性。
. “这个米口感好,有嚼劲”
. 不用栽的水稻——这是安徽明光市邮政三农种业经营部经理杨立友给节水抗旱稻起的别名。水稻要精耕细作,而农村普遍缺少劳动力,找不到人栽种。他算了一笔账:不用插秧,少打农药,少施化肥,每亩差不多节省250元。过去人工插秧一天最多只能栽种一亩地,现在就像种小麦一样,不再育秧移栽,撒下种就不用怎么打理了,效率大大提高。
. “去年我们当地是连续80天没下雨,今年又是连续90天没有雨。一位卖农机的朋友说,从前年开始,农用抽水机的销售就以30%的速度递增。当旱情成为常态,稳产比高产更重要。”湖南宁乡金色田园农资公司总经理易靖聊起他和节水抗旱稻结缘的故事。一次,一位果农来咨询如何给梨树林除草,有人出主意“以草治草”,于是这位果农在梨树林里种了些节水抗旱稻。后来他生病住院,也无人打理,没想到,这些种在山顶上完全缺水的稻子,竟每亩收了190多千克。看到了节水抗旱稻的商机,易靖拿到了经销代理权。2017年,宁乡先是遇上洪灾,三分之一稻田被淹,接着又是大旱,许多稻田颗粒无收,而节水抗旱稻亩产最少的也有400千克以上,一下就在宁乡农民中有了口碑。
. “看这青秆籽黄,熟相好!”安徽颍上喜丰收种业经营部经理凌明珍,站在怀远县淮矿农场一眼望不到边的节水抗旱稻田边发出感叹。与种在旱地里不同,这里的节水抗旱稻种在传统的水稻田里。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与水稻基本持平,但可节省50%以上的灌溉水。
. 凌明珍也做节水抗旱稻的大米销售。“这个米口感好,有嚼劲,还香。”去年,孩子高考,她做陪读妈妈。第一次用它煮饭,米香四溢,周围的陪读妈妈都来问,什么米这么香?她给每家送了一碗米,算是迈出推广的第一步。如今,很多人认准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金奖的“旱优73”,特意来买。
. 比尔·盖茨夫妇也感兴趣
. 2008年,比尔·盖茨夫妇现场考察了罗利军的试验田,他们非常感兴趣,予以立项资助,希望节水抗旱稻能种植到全球干旱少水的国家。
. 为了让更多的地方种上节水抗旱稻,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兼任公司董事长。
. “8年来,我们就做了一件事——推广节水抗旱稻。”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祖平说。让他欣慰的是,全国400多个经销商跟着天谷都挣了钱。
. 上海天谷近年来累计推广节水抗旱稻种子近1000万千克。据初步测算,自大规模推广以来累计节约用水约13亿吨,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8万吨,减少甲烷排放量约2.5万吨。目前,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海外五大营销中心已建立,除上海以外,主要示范推广区域涵盖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主要水稻产区,在浙江、江苏、福建、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节水抗旱稻还走向了世界。上海天谷在东南亚的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和非洲的肯尼亚、莫桑比克、乌干达等地开展了节水抗旱稻的试种示范。
. “我们的近期目标是两个‘一千万’,也就是每年推广一千万斤种子和一千万亩稻田。”金祖平对此很有信心。据悉,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即将实施的一体化政策里,凡是在一地取得了品种审定证书,就可以通用,无需引种备案,节水抗旱稻将香飘更远。
. 记者 王仁维 黄海华
原发日期:2019-10-11 14:03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