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创新到理念创新,上海农业科技在福建三明开出产业之花

2
.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黄潭镇的金溪岸边,六月的山坡被层层叠叠盛开的橙色百合花海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绚丽。这个2023年9月才落户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团队选育的赏食两用百合新品种“橙色阳光”,凭借观赏性强、鳞茎长势快、口感佳等优势,迅速成为“致富花”——不仅亩产值可观,更带动周边农民季节性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至4万元。

.     这抹亮色,是沪明农业科技合作丰硕成果的缩影。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沪明对口合作关系。次年,《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将农业科技合作列为重要内容。

.     两年来,沪明两地农科院“双向奔赴”“合作共赢”,让越来越多的上海农业“种子”在三明沃土生根发芽,绽放产业之花。

.     “理念创新”实现田间直达餐桌的优品优价

.     三明市农科院承接的“上海市农科院(三明)科技成果展示基地”,颠覆了传统品种展示模式。占地百亩的基地宛如大花园,80多个来自上海的粮、果、花、蔬、菌新品种分区展示,田间小道串联其间,吸引市民沉浸式体验、阅读科普。

.     “过去我们只想着给农户展示品种特性,为新品种落地搭建平台。”三明市农科院副院长华树妹感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既要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也要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的创新理念,点醒了我们。”他们转向从销售端发力,通过科普、社区活动、采摘研学,让新品种“直击”消费市场,实现优品优价。

.     市场认可消除了农民顾虑。“过去怕新品种卖不掉,现在看到产品受市民欢迎,大家就敢于尝试。”华树妹道出了销售端反哺生产端的逻辑转变。

.     马坤与农户交流

.     对此,福建圣洁农业蔡荣添深有体会。过去,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巴掌大的贝贝南瓜,田头收购价可以卖到5元。形状有些怪异的“丑小鸭”和采摘相结合后,售价15元一个都供不应求。自2023年起,公司通过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正高级农艺师马坤合作,引进了20余个迷你南瓜品种进行试种。两年多来,75亩的南瓜基地收益颇丰,据蔡荣添估算,每亩纯利润可达到1.5万—2万/年。

.     “很感谢上海专家马坤老师对我的帮助。”蔡荣添说,三明沙县地处华南气候带,与上海气候有一定差异,为了助力上海品种落地沙县,每到南瓜生产管理关键时期,马坤老师都会赶往三明,根据当地气候情况,精准指导生产。同时,通过学习“上海理念”,蔡荣添转变了销售方式,摒弃批发市场,精准对接高端客群,走进社区、水果店、结合采摘研学。“目前,‘雪贝’系列和丑小鸭系列最受欢迎,明年还想多拿些种子,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三明消费者可以品尝到来自上海的优质南瓜品种。”

.     去年10月底,三明农科院通过举办“沪明合作精品玉米暨高质量农产品进社区科普活动”还将上海市农科院选育的特色玉米“黑金699”带到了三明市民身边,收获了市民青睐。据介绍,“黑金699”在三明秋季种植鲜果穗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销售价可达11元/公斤,收益可观。今年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     好品种、好技术支撑产业“延链”“强链”

.     三明建宁素来以“莲子、梨子、种子、桃子、无患子”为主要农业产业,有“建宁五子”之称。而“五子”中有“三子”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     其中,结缘最早的要数“桃”产业。1986年,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宁县从外省引进多个黄桃品种,建立了以满足加工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黄桃生产基地。后因黄桃加工产品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低,经择优汰劣,至1995年种植面积所剩无几,仅留存一个黄桃晚熟品种,直至2004年确认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锦绣”黄桃。近年来,得益于沪明合作,建宁在主栽品种“锦绣”黄桃的基础上,持续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桃研究团队引进成熟期不同的“锦”字系黄桃新品种,形成了早、中、晚熟搭配的品种布局,将当地黄桃供给销售期从过去20多天延长至三个月。建宁县黄桃产业因而得到迅速发展,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给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4年,建宁黄桃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种植面积达2万亩,总产值近6亿元。

.     “我们建宁的黄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直播、线上销售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建宁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吴景栋介绍,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建宁黄桃通过适时采摘分等分级,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较好的收益,还给三产融合注入了活力,一批以黄桃产业为基础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企业应运而生。据调查统计,全县以黄桃产业为主进行加工、包装企业有3家,电子商务企业、运输服务企业各有5家,全县从事种植、销售、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人数达3万多人。

.     同为“五子”产业的建宁品牌标志“建宁黄花梨”,也得到了上海农业科技的助力。合作以来,陆续引入了“沪晓”“沪晶梨18号”“沪晶梨67号”等品种,在建宁县农业农村局果树示范场和绿源果业公司基地试种,并建立种质资源圃为建宁果树品种更新换代储备优质种源。

.     节水抗旱稻制种基地

.     地处闽山之巅、闽水之源的建宁县因三面环山,形成独特“C”字形地貌,有得天独厚的制种优势。建宁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源于上海的节水抗旱稻就在这里制种。早在2006年,节水抗旱稻就在这里开始了试验试制,并于2013年开始规模化制种。每到制种时节,罗利军团队的科技人员就会来到建宁现场指导。沪明合作后,节水抗旱稻在建宁县及周边县生产规模已超过6万亩,累计产值近3亿元,给制种户带来较常规生产增收超2000元/亩。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县扩大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助力当地稻米产业升级。“一方面,节水抗旱稻系列品种以其制种产量稳定、种子质量易保证等优点得到当地制种户青睐,给农户带来增收,另一方面,建宁高水平制种也为节水抗旱稻种子质量保驾护航。”罗利军团队科技人员赵洪阳说,双方合作互惠互利,“建宁制”的种子因饱满、结实率佳也让节水抗旱稻更受市场认可。

.     “引进来”“走出去”,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     尽管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发达,但三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却经历了科研断层后的重新起步,当前的研究所在2018年才重新成立。“我们团队很年轻,虽然干劲十足,但对整体学科发展、研究方向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三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科研人员王圣铕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王瑞娟研究员的到来,给团队带来了转机。“自从王瑞娟老师来了以后,我们2024年的科研成果比之前五年的总和还多。”

.     王瑞娟在基地指导

.     2023年9月,王瑞娟来到三明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挂职所长,围绕科技支撑、平台共建、人才培育、产业对接等四大目标开展工作。一方面,引进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香菇“申香1504”、黑木耳“AP4”等15个新品种丰富当地种质资源;另一方面根据当地产业需求,推介并签约了《“沪农”系列灵芝品种》《“申香”系列香菇新品种》等6项合作协议,助推三明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     与此同时,王瑞娟还通过“个人定位+团队协作”重构三明食用菌所科研方向,两年内实现专利、论文、品种数量翻番。其中,指导团队首次申报福建省自然基金、科技特派团服务重点产业链“揭榜挂帅”项目;指导获批农业农村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开放课题三项。“过去从没想过,我们的科技人员还可以登上国家级、省级舞台。”王圣铕感叹道。

.     人才培育是核心。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科技人员科研水平,在当地留下带不走的技术。两年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共接收三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选派的2名技术骨干访学进修,多名三明农科院青年科研人员获得了赴沪培训3个月的机会。

.     “到上海后,我从引进优良品种入手,重点引进尤溪急需且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拥有的‘新、奇、特’食用菌新品种。目前,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正在县内有序开展。”尤溪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彭传尧是选派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之一,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为期半年的访学进修以来,共引进黑木耳、香菇、毛木耳、茯苓、大杯蕈等食用菌新品种21个。下一步,计划将尤溪的产品卖到上海。

.     宋春艳在三明指导龙爪菇生产

.     “在上海培训收获很大。这里不仅有完善的科研设备,还有很好的讨论氛围。”得知彭传尧有发展龙爪菇的想法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副所长宋春艳给予了他从品种到技术的全方位指导。“龙爪菇的产业难点在于其背后细微环节的技术保障。”彭传尧说,龙爪菇实为毛木耳缺氧栽培形成的,在宋春艳的帮助下,他很快掌握了龙爪菇的生产要领,鲜品价值达同品种毛木耳的10—20倍。如今,龙爪菇成功落地尤溪县并实现工厂化种植,给当地农户带来稳定增收。

.     此外,两年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先后举办两期“沪明合作(三明)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三明地区的食用菌从业人员120余人次授课。培训覆盖基层农技人员、企业代表及农户,进一步助推三明食用菌产业的升级。

.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落地三明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已先后在三明市下辖将乐、建宁、尤溪三县设立“沪明合作科技兴农”专家工作站,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开展对口交流,实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罗利军节水抗旱稻工作室”在三明建宁挂牌成立,实现上海市科研创新和人才技术与三明建宁县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等有机融合。

.     2024年,尤溪县更在上海设立首家食用菌专业型“人才驿站”,首批入驻13名高端人才,引进3名省级高层次人才,辐射全产业链。

.     补短板、填空白,特色产业拔地而起

.     三明市农业的短板在哪里,产业空白在哪里,上海的农业科技人员就把品种技术送到哪里。

.     食用菌产业在三明兴起,因而也时有菌种纠纷发生。此前,三明市乃至整个福建省都没有专门做食用菌菌种检测的机构。沪明合作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当即决定与三明市共建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中心。2023年11月两地农科院共建的沪明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中心正式揭牌。面向社会提供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服务,每年开展种质质量分析20余份。培养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人才2人,组织制定(参与)菌种质量相关团体标准2项,福建省地方标准1项。促进菌种市场走向规范化,为三明乃至福建的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西红花产业指导

.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花卉团队将赏食两用百合种球种到将乐县之前,团队优质的西红花种源已抢先落户将乐,成功打造占地300多亩,福建省首个西红花种球繁育基地。福建省泽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落地企业,累计投入8000万元,构建起西红花和赏食百合的完整产业链。在沪明合作推动下,“西红花—水稻”高效轮作等项目如期推进,有效提高冬季茬口土地利用率,两年间成功繁育种球100万粒。“我们一期建成30亩西红花示范基地,花丝(干燥成品)总产量近30斤,其中特级花丝单价可达150元/克。”企业负责人陈少海介绍,在上海科技人员的助力下,西红花种植收获成功,还延伸产业链,联合开发了西红花花丝、西红花面膜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推出西红花全花干燥技术,填补了传统西红花加工领域的空白。“这样的产品更真实可信受市场欢迎,同时也节省了人工。”陈少海表示,上海专家带来的西红花与赏食百合,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开辟了道路。今后将继续遵循“科研引领、公司运作、农户参与”模式,扩大种植面积,推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及产业链整合。

.     一直以来,草菇工厂化生产都是食用菌产业中难点问题。种植技术要求高、病虫害防治难等都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泰宁县朱口镇的三明市运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赵妍研究员带来的“申兰2号”新品种及关键技术,助力基地实现草菇周年化生产。“草菇是一个很难端的碗,稍有不慎就会绝产。但草菇市场很大,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杨龙金说道,基地草菇虽已实现工厂化种植,但拌料、接种等环节都在露天进行,无法做到全面杀菌消毒,通过基地原有品种与上海专家带来的新品种轮换使用,可有效减少病害发生。同时,通过双方共同探索的“五层架双面出菇”等生产方式,持续提升产量,单棚产量稳定在6000斤/月。

.     该基地占地70亩,每亩地建设4个生产棚,是福建省最大的草菇生产基地,也是杨龙金在三明地区建设的第二个生产基地,仍不能满足广东、福建两省消费需求。其技术入股的另一个三明生产基地也即将开业投产。他还计划在上海崇明区建设草菇基地,以“上海技术”反哺上海市场。

.     沪明合作本质是共赢。上海科技提升三明产业,三明独特的土壤气候为品种技术提供验证场地,其优质农产品也加速反哺上海市场。“建宁黄花梨”等19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借力沪明合作政策红利,三明农特产品正加速融入上海消费圈。一粒粒科技种子,已在闽西北的沃土与华东的广阔市场间,架起了共富的桥梁。

文章来源:上海三农  原发日期: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