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工厂里的“中国芯”

3

.     □记者 施勰贇

.     在上海金山廊下镇看似不起眼的蘑菇房里,一场关乎中国农业科技自强与绿色转型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前不久,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通过一场现场会,向外界展示了双孢蘑菇产业打响两场关键“硬仗”的阶段性成果:一场是打破核心种源垄断的“突围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科技人员选育了双孢蘑菇新品种“申K6”并摸索了与该品种相匹配的配套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在三次发酵菌种领域的长期垄断;另一场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的“攻坚战”——团队研发了双孢蘑菇覆土循环利用技术及设备,绿色环保的同时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     攻克“三次发酵”壁垒

.     终结核心种源“卡脖子”难题

.     当前,“三次发酵”是工厂化种植双孢蘑菇的最先进工艺。它将经过二次发酵、已完成巴氏消毒的培养料,在专用隧道内接入菌种,让菌丝在其中充分、均匀地生长,再将长满菌丝的“活体”培养料运至出菇房。这一工艺能极大缩短出菇周期,提升产量和一致性,是高效工厂化的核心。

.     然而,这项工艺长期被欧洲公司垄断,其难点在于对“菌种”和“精准”的要求。

.     首先,用于三次发酵的菌种,应具备快速旺盛的菌丝生长势、较强的耐高温性及优异抗杂菌能力。此外,还需要在数百吨的培养料中,精准控制每一处的温度、通气量和湿度,确保菌丝生长均匀健壮,是对环境控制系统和工艺管理的挑战。正因如此,缺乏自主适用的菌种和成熟的工艺,让国内不少企业或是对“三次发酵”望而却步,或是长期被外来菌种“卡脖子”。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申K6”新品种,正是破局的关键。它不仅菌丝健壮、抗性强,完美适配三次发酵工艺,其子实体的商品性更是优于国外主流品种。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打破了技术垄断,更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从有到优”的跨越。

.     经过试验比对,“申K6”菌盖洁白、肉质紧实、形态规整、鳞片少,整体外观与商品性均优于国外主流品种。多地试验结果表明,其菇型圆整度、菌盖厚度等关键指标更为出色,产量在不同栽培批次中均表现稳定。

.     “‘申K6’商品菇白度高、褐变程度低,更符合市场对鲜菇品相的高标准要求。”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该品种较合作社主栽品种更受市场欢迎,而且产量表现也很出色。

.     目前,该品种已在上海、浙江等地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据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科技人员介绍,团队已通过多次试验,摸索出了适合该品种的生产技术。比如,栽培过程中,“申K6”对温度和CO2等环境因子的协同调控响应敏感,需采取梯度式降温与CO2精准控制,以实现出菇层次好和优质高产。同时,团队还优化了其母种培养基与栽培种制备工艺,进一步提升了菌种活力和出菇表现。

.     产业链核心环节自主可控,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战略安全。实际推广数据显示,“申K6”自2021年推广至今,菌种使用量已达101.2吨,帮助企业节约约30%的菌种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     破解覆土循环利用难题

.     为产业“增绿”

.     据悉,双孢蘑菇生产所需的覆土核心原料草炭土,源自不可再生的泥炭地,其开采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实施,寻找替代品和实现覆土循环利用,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     废弃覆土与培养料混合物随意丢弃,不仅占用土地,还存在环保风险。因此,覆土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是一场关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在于,以“分质利用”的系统思维,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制的模块化分离设备,能像“分拣机”一样,在5分钟内完成单层床架的料土分离,效率达90%,为大规模循环利用提供了工程基础。同时,考虑到技术难点不仅在于分离,更在于如何让“疲惫”的覆土恢复活力。团队当前正在攻克的灭菌、降盐与微生物修复技术,旨在更稳定廉价地重建覆土健康的物理结构和微生态系统,使其从“废弃物”变回合格的“生长基”。

.     当前经过反复试验,该技术已在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应用。根据经济效益测算,覆土每循环利用一次,对年产8万吨栽培料的联中合作社而言,可节约300万—400万元的成本。

.     尽管当前该技术仍面临粒径不均、残菇夹杂、菌丝定殖延缓等技术瓶颈,但这条技术路线已被验证可行。

.     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生态

.     “申K6”新品种选育与覆土循环技术,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正在从不同的维度共同绘制中国双孢蘑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     当前,团队的科研人员正在加强试验,进一步突破技术难题。比如针对覆土循环过程中颗粒不均等瓶颈,团队将着重于设备精细化改进,在开发高效残菇分离模块、优化绞龙运行参数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深化覆土再生修复技术研究,建立科学的再生覆土质量控制体系,并推进再生覆土与工厂化生产线的高效耦合,提升整体应用效果和产业适配性;育种团队则会继续加强“申K6”母种的稳定性、优化其菌种的制备技术,为大规模推广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双孢蘑菇工厂化品种所需,加快新品种选育。

.     一个自主可控的强势品种,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创新提供了“种子芯片”;一套绿色循环的栽培模式,则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底座”。两者的结合,推动产业从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和绿色循环的现代模式彻底转型。

.     “我们将继续深化院区合作、院企合作,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擦亮金山蘑菇小镇名片。同时不断强化产业技术体系担当,优化方案,助力产业发展。”上海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张劲松表示,展望未来,随着核心种源的持续优化和循环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两项技术经验将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升级提供一套可复制的“上海方案”,不仅将擦亮“金山蘑菇”的名片,更将为践行“大食物观”、食用菌产业升级交上一份充满科技智慧的答卷。

原发日期:2025-11-17 12:17      来源: 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