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沪郊的智能温室内,一排排菌菇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连片蔬菜大棚里,无人农机穿梭作业,物联网数据实时跳动;农旅融合的田园中,市民采摘新鲜蔬果,体验农耕文化……这些场景,正是首批11家入选上海“美丽菜园”名单的蔬菜基地的生动缩影。这些基地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以产业为纽带,为超大城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 传统农业的“汗水模式”,正被数字化浪潮重塑。
. 星辉蔬菜的“蔬菜工厂”颠覆了露天种植的传统模式:8600平方米的水培温室中,生菜通过营养液循环系统实现全年12茬轮作,年产量超100吨。总经理任速成算了一笔账:“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种植的2.3倍,用水量减少60%。”而在清美张家桥基地,北斗导航农机精准起垄,5G传感器实时监测微量元素变化,两名工人即可管理百亩菜田,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4%。
. 在上海永大菌业的工厂化生产基地,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菌菇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AI算法自动调节水肥配比,灰树花、秀珍菇等品种实现周年化生产,产量较传统模式提升40%。“我们让菌菇住进‘空调房’,生长周期缩短30%,品质更稳定。”负责人黄国标介绍道。
. 这场“机器换人”的革命,也在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上演。合作社的2800亩绿叶菜基地中,手机APP一键操控大棚通风、灌溉,智能化设备实时反馈土壤数据。
. 数据显示,11家“美丽菜园”全部实现了物联网覆盖,劳动生产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以上。
. 农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关乎产量,更在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在彭世菇业的“蘑幻森林”,废弃菌渣经高温发酵成为有机肥,反哺苗菜种植;豆苗根部又被添加进食用菌培养基,形成“菌——菜——肥”闭合循环。“我们要把每一份资源‘吃干榨净’。”总经理彭长儿表示。
. 绿椰合作社的鱼菜共生系统更显“科幻感”:40立方米鱼池年产出1200公斤鲈鱼,养殖尾水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生菜的“营养液”,鱼粪转化为蔬菜肥料。合作社理事长刘永军算了一笔生态账:“不仅能节水、减药,亩均效益也大幅增加。”而在九丰农场,沙培技术破解土壤盐碱化难题,番茄根系直接吸收定制营养液,既避免土传病害,又实现介质循环利用。
. 生态理念甚至融入品牌基因。百蒂凯蔬果基地深耕有机种植,历时四年改良板结土壤,引入羊粪、生物菌剂重建微生物群落。“我们的生菜像花一样美,客户来自高端西餐厅。”创始人顾凤君捧起一株色拉菜,叶片晶莹透亮。
. 目前,11家基地绿色认证产品占比超85%,2023年抽检合格率100%。
. 正义园艺将直播间搬进大棚,网红小番茄通过电商直达消费者餐桌;“蔬艺公园”年接待学生超5000人次,农耕研学与鲜食采摘深度融合。家绿合作社则打造“彩虹农场”,开发番茄冰激凌、草莓奶昔等创意产品。“农业不再是‘土里刨食’,而是可触摸的体验经济。”理事长张春辉说。
. 联农带农机制更显实效。彭世菇业以“多级股份制”让员工变股东,50%利润用于激励团队;绿煜合作社吸纳40余名村民就业,家门口的“菜篮子”带动村民增收。供应链创新同样亮眼。永大菌业依托冷链物流,实现“早晨采摘、中午上市”;清美集团布局900余家社区门店,打造“10亩基地服务一家店”的直供网络。
. “美丽菜园”不仅种得好,更要卖得俏、带得动。
. “美丽菜园”建设的意义远超保供增收。它正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桥梁、生态服务的载体、文化传承的课堂。
. 根据规划,上海将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试点“无人化蔬菜工厂”和农业碳汇交易,拓展预制菜、冻干蔬菜等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农业现代化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千年农耕在数字时代重生。”正如清美基地中,北斗农机划出笔直的田垄,5G信号覆盖每个大棚——在这里,科技与自然共舞,效率与生态共赢。当市民漫步于这些“高颜值”菜园,品尝“高产值”蔬果时,一幅都市农业的未来图景已然清晰:它不仅是城市的“菜篮子”,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