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尽管科学进步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但人类的食物还主要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地,特别是耕地。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几千年来的耕地功能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目前耕地功能还不能被其他所替代,人们对耕地质量的担忧愈发强烈,国内如此,国外也同样如此。由于耕地的质量严重影响着人类的食物质量、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目前世界各国对耕地质量的培育都十分重视。
· 我国耕地培育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我国的耕地培肥可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主要为“以粪肥田”的耕地培育模式,该模式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使得中华民族繁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承受着巨大的粮食压力,在耕地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耕地生产力障碍因子消除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耕地生产力平衡提高阶段。
· 耕地生产力障碍因子消除阶段
·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逐渐接受了西方耕地培育的技术,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开始了大面积耕地障碍因子的消除。如在黄淮海平原,开始了以盐碱地改造为中心的土壤改良与培育工作。针对我国大面积红壤存在的“酸、瘦、板结”特性,科技工作者和群众采用了“酸重用碱、缺磷补磷、干旱挑水、板结松土”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消除影响耕地生产力发挥的障碍因子。
· 针对我国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供肥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当时化学肥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有机肥料,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3年通过的《关于开展冬季农业生产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普遍发动群众积肥造肥。商品肥料供不应求的现象业已发生,且难于迅速改变,必须加大自然肥料,才能克服目前商品肥料不足的困难。各级政府必须向群众讲明这种情况,并指出增加自然肥料对培养地力有很多好处,领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的积肥造肥工作,保证1954年在商品肥料不足的条件下耕地施肥数量仍有增加”。这里所讲的自然肥料是指有机肥料,商品肥料是指化学肥料。
· 195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又专门下达了《关于开展积肥造肥运动的指示》,农业部专门下达《关于开展夏季积肥造肥运动的通知》。更加具体地指导各地进行有机肥的积造工作。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工程,消除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限制因子。
· 耕地生产力因子平衡提高阶段
·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影响我国大部分耕地生产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子得以消除,为了提高耕地生产力水平,需要将影响耕地生产力的各种因子综合平衡并提高。针对耕地本身,由于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土壤养分状况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我国也出现了重视化学肥料,轻视有机肥料的现象。
· 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化分工的变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机肥料的施用数量下降很快,在整个作物生产中的养分比例降到了35%以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基本满足了作物的养分需求;二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养殖业数量大幅度减少,有机肥料的来源受到了限制;三是小型农业机械不适用于作物秸秆的直接还田;四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来年,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有机肥料也得到了重视。随着粮食需求压力的增大,我国政府从国家的角度重视了耕地培育,先后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土地整理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
· 国内外耕地培肥的技术对比
· 纵观我国目前的耕地培肥技术,与国外相比,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在耕地培肥技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地力基础不同
· 我国土壤肥力水平(以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示)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以欧洲为例,全欧洲5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而我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为2.8%,且60%以上耕地的土壤有机质水平为2%。所以,我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耕地质量的中心目标,而国外仅需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即可。此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低纬度地区,农田耕作强度大,土壤有机质分解迅速,所以提高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压力巨大。
· 农业生产目标差异
国外农业生产是以企业管理的形式进行的,其目标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即达到最佳经济产量即可;我国由于人口压力,粮食需求迫切,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基本上都以最高产量为目标。最佳经济产量与最高产量虽然有时相差不大,但在土壤管理方面却相差甚大。最佳经济产量需要考虑农业生产的物资成本投入、农业产出产值等经济指标,而最高产量则仅考虑农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最高产量目标风险相对较大,这种风险往往来自气候条件,造成农业生产物资的浪费,特别是投入的农业化学品浪费,给环境造成风险。
· 耕地培肥理念差异
我国农业生产目标与西方国家的差异也反映在耕地培肥理念上。国外耕地培肥基本理念是“恢复和保持土壤肥力”,我国则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在欧美国家,“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归还给土壤”就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不衰,而我国必须牢记提高土壤肥力,以得到更多的产出。所以,我国在耕地培肥方面所付出的比国外要大得多。
· 管理方式差异
· 欧美国家在耕地培肥方面经常使用的是“指标式管理”,而我国目前基本上还是“经验式管理”。在西方国家,当土壤达到什么指标时,需采取什么管理措施,不仅写在农业生产管理手册上,很多还作为法律条文,比如:在英国,当砂壤土的土壤pH值为6.0时,农田需要施用4t/hm2的石灰,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这种指标式管理,完全避免了人为经验,具有十分确切的传承性,同时也为后人的创新提供较为可靠的基础。
· 我国虽有几千年的耕地培肥经验,但是,缺乏指标,耕地培肥技术的传承,其不确定性很大,不同的时代由于对耕地培肥的重点不同,往往会把某些技术丢失或遗漏。例如土壤的酸化问题,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不仅我国有,国外也有,几千年来,我国农民都是通过施用石灰来解决,但是,由于近年来化肥用量的加大,人们逐渐淡忘了石灰的改土作用,一个古老的农业问题变成了新时代农业生产中的一个较大问题。
原发日期:2018-01-25 来源:东方城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