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

138
·     6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发布《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建议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乡村振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     2008年起,上海财经大学每年组织在校师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深入全国各地开展相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题调查,并发布调查报告,由此形成了上海财经大学自主创立的“千村调查”大型社会实践品牌。2017年是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同时也是“千村调查”品牌项目创办第十年,上海财大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状况”列为主题,交由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实施完成。

·     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除港、澳、台地区)展开,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基础应用、农村网络社交沟通应用、农村网络教育培训等八个方面,累计获得问卷10381份,通过后续大数据挖掘处理形成《2017中国农村互联网应用报告》。

·     该报告指出:互联网发展领域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网购消费的主要产品为价格较低的服装和食品,网购消费用于生产的比例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农村互联网各类应用中,高居榜首的是社交应用,有95.9%的网民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而从交流沟通类应用的地区比较看,基本无地区差异;农村地区互联网有效应用明显不足,尤其在服务农业生产、农村教育和电子政务方面应用差距更大。

·     发布会期间,上海财大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的张娥、田博、崔丽丽三位老师分别作了《互联网+教育助力新农村持续学习》、《基于社交网络构筑清朗乡村文明》、《“小步快跑”促进农村产品网络销售》专题讲座。

·     张娥在报告中指出,农村互联网教育培训需求比例高达73%,知道和不知道农村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几乎各占一半,两极分化态势明显,并由此提出建议,借互联网+教育构建“持续学习”型新农村。

·     田博在报告中提出五个观点。一是青少年是农村网络社交平台的活跃主体;二是农村社会的信任机制是构建在亲情友情基础上的信任;三是农村“网络群众路线”实施率不高;四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社交媒体是农民获得实时消息、新闻的主要渠道;五是农村网民通过网络参与社会讨论的积极性较高,但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报告提出三个建议:构建新时代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重视中国农民对高质量精神产品的渴求与缺乏村干部有效引导、监督的矛盾;发挥农村网民“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

·     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以平台商户为主要形式开展网络销售的农户仍属少数,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非农产品略多于农产品,地区差异明显,本地产品比率高,生产源头多为零散农户,针对上述调查结果,崔丽丽在报告中提出了重点开展差异化的网络销售技能培训、农产品上行攻坚、后发地区脱贫攻坚三方面的建议。

原发日期:2018-06-2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