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上海青”托起大民生

162

品质“上海青”托起大民生

——写在上海市“菜篮子”工程三十周年之际

《 农民日报 》( 2018年07月13日   01 版)

本报记者胡立刚

.     “菜篮子”工程之于特大型城市上海,兹事体大;蔬菜之于上海市“菜篮子”工程,举足轻重。

.     “提到上海的蔬菜产业,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1996年底上海蔬菜集体中毒事件,引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特别关注;二是2008年全国性冰雪天气灾害,上海蔬菜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原副巡视员陈德明说。

.    陈德明曾任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市农委蔬菜办主任,不算他读大学前在浦东农村干活的那段日子,从1978年成为蔬菜专业大学生那天算起,至今已有40个年头。40年不曾离开蔬菜产业,并因此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经历过的事数不胜数,脱口而出的两件事,道出了上海“菜篮子”工程的重中之重——保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质量安全和平稳供应。

.    “上海青”是一种小白菜,但在上海人眼里,“上海青”代指所有的绿叶菜。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近邻日本,“上海青”作为上海蔬菜产业的代表,是上海这座城的民生历史铸就了其品牌。在品质生活时代,上海又将如何厚植“上海青”?

.    “追求品质生活是上海大都市的重要特征,只有不断提升上海地产蔬菜品质,实现周年均衡供应,才能保障市民的品质生活长青。”上海市农委总经济师施忠说。

.     陈德明的回忆让记者触摸到“上海青”的历史脉动,施忠的话,把记者的目光引向未来。

.     依靠品种创新保品质保均衡供应

.    初夏时节,上海市农科院迎来“2018长三角蔬菜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在此期间,还举办了上海首届优质青菜品鉴会,来自国内外的10位蔬菜专家和40位上海市民代表投票选出了上海地产青菜金、银、铜奖。

.    “虽然金牌还是被‘华王’摘了,但自主产权的‘新夏青’系列品种获得了银牌和铜牌。这说明‘华王’‘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自主产权品种正在超越之中。”谈到上海地产蔬菜品种及现状,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瑞明如数家珍。

.    “华王”是日本育种者在“上海青”种质资源基础上培育而成的青菜品种,因为耐热,品质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后,几乎垄断了上海夏季蔬菜品种,直到上海成功培育了耐热、抗病、品质优良的“新夏青”系列品种,才夺回了一半的市场份额。

.    “解决冬淡问题,还可以通过设施提升来解决。夏淡就必须依靠品种创新了,‘华王’现象是市场的真实反映,如果不是这几年在耐热耐寒蔬菜品种选育上有所突破,‘华王’还会垄断下去。”上海市农科院设施园艺研究所所长朱为民说。

.     “菜篮子”工程30年以来,上海蔬菜产业经历了保数量到保质量的转型,上海市农科院功不可没。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全国率先进行青菜抗病育种的研究,首创室内外重复交叉筛选的鉴定方法,采用室内外人工定向抗病性鉴定筛选技术和高代自交系育种技术,先后育出了“矮抗青”“夏冬青”“小叶青”等青菜系列品种。选育的青菜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并在上海及国内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

.    但是,面对“华王”的垄断,育种团队不得不淡化那些光辉岁月,把现实压力变为创新动力。

.    记者在《绿叶菜周年生产新品种新技术》一书中看到,上海不但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热“新夏青”系列新品种,还有“艳春”等耐寒新品种。

.    育成这些新品种,除了农科院育种团队外,也有市场化育种企业的贡献。

.    谈到耐热、耐寒的蔬菜品种,育了一辈子蔬菜种子、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的“民间育种专家”归福江很是感慨。

.    “凡是来自上海的好品种在全世界都被称为‘上海青’,这说明啥,说明咱上海的蔬菜种质资源好。这是财富,上海一定要保护好,丢了,被人家拿去了,就可惜了。”

.     归福江自学成才,作为上海长征蔬菜种子公司创始人,他把自主研发作为公司第一任务,将公司改名为上海申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之后,这一定位还是不变,依旧专注于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品种的选育和繁种。

.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长征”系列青菜种子和“新夏青”系列被誉为上海自主创新蔬菜品种的双子星,“长征”青菜种子年销售达到500多吨。

.    2001年,归福江去美国考察,认识到了“上海青”的价值,联想到“华王”种子的价格是上海本地品种的20倍,就憋着一股气,他要挑战“华王”。

.    记者在上海申耕公司采访时看到,会议室的桌子上堆满了种子样品袋,两位年轻的姑娘正在归类处理。

.    “别看我们公司不大,请的人才可是来历不小,她们是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呢。”归福江看到记者注意到这个细节,转移了话题,语气充满自豪。

.     2015年毕业于中国农大的姑娘名叫刘姬云,2016年慕名来到上海申耕,吸引她的,是公司在育种方面的成就。

.    她说:“你看我们会议室上挂的匾额,上面是毛主席的话:‘有了优良种子,即使不增加肥料、劳动力,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我相信在这样的公司里一定能作出成绩来。”

.    农业的竞争力说到底要看种业的竞争力,“上海青”要保障大都市品质生活长青,也得靠自主创新品种。令人欣慰的是,“上海青”已经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产业链。

.    “有了产业技术体系,超越‘华王’成了蔬菜育种、推广、生产主体共同的心声,除了超越‘华王’外,上海已经把目光转向更加优质营养的上海本地蔬菜,市民的品质生活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朱建华说。

.    未雨绸缪实施“机器换人”战略

.    “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上海市民对绿叶菜新鲜、好看、好吃的“挑剔”程度与日俱增。要保障上海市民的品质生活,除了培育出优质营养的蔬菜品种,还要解决劳动力的问题。

.    “机器换人”的战略共识应时应势而生。夏至,正午时分,位于奉贤区庄行镇渔沥村的上海绿煜蔬菜种植合作社基地气温已经超过了30摄氏度,合作社负责人殷春煜得知记者的来意,敞开了心扉。“这两年我投了不少钱,添了不少蔬菜机械器具。没办法,露地、大棚种菜都很辛苦,会种菜、愿意种菜的人越来越难找,机械化是被逼出来的。”

.    上海绿煜蔬菜种植合作社的产品直供市区各大医院食堂,为了稳定和扩大直供市场份额,理事长殷春煜坚守着高品质、多样化、高性价比的经营策略,2012年成立合作社之后,基地很快成为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的榜样。

.    200多亩设施菜地,日均供应6吨,种类多达20种蔬菜,算上殷春煜共50个人,显然忙不过来。两年前,他不得不转向“机器换人”。

.    如何在8字形棚里实现机械化?殷春煜有他的思路,也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    记者在基地看到各种机器,有格罗威遥控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悦田灭茬机、井关作畦机,有矢崎电动播种机、矢崎针式气动精密育苗播种机,还有鼎铎蔬菜移栽机等。依靠这些机器,以往需要4个工人干4个小时的清棚、耕翻、整地、作畦、播种等工作,如今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    “蔬菜机械还达不到买来就能用的水准,肯定要结合实际进行改进。改进工作不能局限在某个环节,要在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理念的指导下才有效。听说上海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加快引进好的蔬菜机械,消化吸收好的技术,真的等不起。”殷春煜说。

.    市场“倒逼”经营主体“机器换人”,上海市农委审时度势,将蔬菜机械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列为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并组织上海市农机所、上海交大、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形成“产学研推”的联合攻关体。

.    记者通过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了解到,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组建技术攻关组,消化和吸收了意大利蔬菜机械技术后,成功研发了“1ZQ-160蔬菜作畦机”“2BZ-140蔬菜播种机”和“4GCZ-160自走式叶菜收割机”三种绿叶菜生产成套装备,自动驾驶和割台自动仿形功能全国领先。

.    上海绿叶菜生产机械化进程,因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海鸡毛菜工厂化生产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    上海市农机所总工程师陆春胜告诉记者,制约蔬菜机械研发的影响因素很多。上海蔬菜机械化最鲜明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耕、种、收全产业链机械化的理念,从而保障了研发效率。

.    全产业链机械化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产学研推领域每个人的心里,这可以从农机所“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看出眉目。农机所明确,在推进蔬菜生产设施化、机械化等方面发挥科研显著作用,并明确了主攻蔬菜机械研发的两个重点:一是研发适合目前郊区标准化园艺场设施菜田绿叶菜生产的小型耕种收机械;二是研发“十三五”期间高标准设施菜田的绿叶菜生产机械,并参与蔬菜水肥一体化配套机械的研发。

.     “在理念和实践的关照之下,我们农机所以及相关联合部门都明确了各自的目标。相信在政策支持下,通过协调创新,上海蔬菜机械化程度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提升。”上海市农机所所长顾士连说。

.    将政策引导进行到底

.    “小青菜里见大民生!”过去的30年,这句话不仅屡屡见诸报端,更是在市民中流传。这句话既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担当,又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口碑。不可否认,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也不管是紧缺时代还是追求品质生活时代,上海地产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安全、平稳供应,没有一个城市能出其右。

.    “上海地产蔬菜安全、价格平稳关键得益于政策导向,为了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权益,上海不断探索不同时期的管理办法和保护政策,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施忠说。

.    上海农业的精细化管理曾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精细绝非一日之功,这凝聚了与时俱进、创新探索的心血,并体现在蔬菜产业上。上海率先提出了“菜篮子”工程,并在第一时间把蔬菜生产特别是绿叶菜纳入重点。

.    为了保障品质安全,上海率先取缔了甲胺磷等剧毒农药的使用。为了产销无缝对接,上海率先推出“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10年,上海又率先探索蔬菜产销的价格保险制度。

.    2010年,上海推出了“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2011年,上海紧接着推出了“夏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该保险约定,如果在保险期间主要绿叶菜的平均零售价低于保单约定零售价,保险公司将按比例给予菜农赔偿。

.    上海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绿叶菜成本价格保护体系的举措,引来无数人的关注。然而,上海并没有因此“稍息”,2013年、2014年,连续推出菜农高温人身意外险、露地种植绿叶菜(青菜、鸡毛菜)气象指数保险。

.    拥有如此温情而又市场化的保障体系,上海的菜农自然有能力抵御“菜贱伤农”,上海的市民也无需担心菜价波动。

.    “菜篮子”工程30年来,“上海青”的品质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在挑战中获得成长。但是,上海蔬菜园艺场的经营模式还比较单一,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还不高,只有引进大的龙头企业,才能告别蔬菜产业小老板经营散户种植的模式,蔬菜的加工、冷链等能力才会自觉跟上,上海地产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安全品质才能更上一层楼。

.    记者从上海市农委蔬菜办了解到,上海蔬菜通过品牌化实现优质优价是不二选择,上海已经划定了50万亩蔬菜保护区。

.    毋容置疑,上海划定50万亩蔬菜保护区是当今最大的政策导向,为未来5年到10年留足了蔬菜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