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懂松露,停止过早杀鸡取卵式的采集方式

263
 近期在微信群里、野生菌市场频繁看到幼嫩松露的图片和上市的松露子实体(如图),如此珍贵的自然资源,遭到这样境遇,令人痛心疾首!
  为此,再次疾呼块菌松露产区地方政府和民众,松露是当地的巨大财富源泉,关乎特色珍贵物种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多了解松露的生活史及其各个时期的生长发育规律,对于合理利用,科学管护,十分必要!夏秋季正是块菌松露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行为如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仅浪费了资源,更严重的是中断和阻止了松露的再生繁育能力,并由此造成乱挖滥采水土流失。
                                                 幼嫩的黑松露
.     松露是块菌的商品名称。农历立冬(11月初)前后才成熟,在此之前,正是松露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块菌与地上特定树种形成的互利互惠共生关系,是通过地下菌丝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与交换实现的;菌根是块菌子实体产生的必备基础。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为抢先获得块菌子实体,7-9月即开始采集。不成熟的子实体不仅个体小、含水分高、无块菌特有的味道、可食性差、持重感轻,品质低劣,不成熟的松露“一文不值,如同垃圾”,无国际市场竞争力,价格仅是实际价格的十分之一或更低。更严重地是造成稀缺昂贵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种群萎缩。究其原因,因反复盲目乱采滥挖的采集方式导致种群变小,数量萎缩,遗传物质DNA基因交流受阻,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种群遗传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彼此依赖的通道和桥梁一旦被挖断阻隔,就难以恢复。在商业化采集区已濒临绝迹。因此,精心呵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块菌(松露)的生活史如下图所示。大多数块菌种类的生活史大致是在11月(农历立冬日)到次年3月中下旬为子实体成熟期,此期为最佳采集期。块菌成熟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达3-4个月的时间。成熟的块菌子实体(见下表《中国黑块菌(黑松露)未成熟与成熟实体以印度块菌为例的识别特征》)散发特殊特征性雄性荷尔蒙(性诱素)气味,利用成熟母猪或训练有素的松露犬味觉敏感的特性来帮助人们采集,成熟一个采集一个,成熟一批采集一批,确保采集到成熟的高品质的松露,体现我国松露之真实的优秀品质,实现在国际市场上同质同价;同时也可以保护地下菌塘菌根、菌丝不受影响和破坏,并且可以延长市场供应期。
  中国黑块菌(黑松露)未成熟与成熟子实体以印度块菌为例的识别特征

                                               成熟的中国黑块菌(黑松露)
.     生活史:3月下旬至5月底为块菌子囊孢子萌发、菌丝交配、侵染宿主植物根系,菌根生成期,此期的管理直接关系本年度块菌子实体的多少。6-10月子实体原基形成及其生长发育期,重要的生长保育期,此期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块菌子实体的大小和品质;这个时期是严禁采集期。
                 图示:块菌(松露)的生活史及生长发育周期示意图(底图引自 金松露,2017)
  天然块菌林和人工种植园管理工作程序,按照生长发育期分期进行。夏秋季块菌生长发育特点及其重点管护如下。
  块菌生长发育期(6-10月):进入此阶段时,块菌子实体原基开始萌动形成,即松露子实体雏形的幼体已经形成,这个时期是块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鼎盛阶段,也是各类特有成分、营养成分等有机后含物形成和微量元素积累的关键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子实体长大的同时,有机后含物等各类活性成分迅速增加,随之子实体手持感加重,菌肉组织致密度增加,内部组织颜色加深,菌脉逐渐显现,优美的大理石花纹开始形成,独特的香气成分也开始形成。此时的精心管护直接关系到块菌子实体的大小及品质和质量。
  夏秋季的管护要点:
  1,此阶段正值雨季,既要做好排水,防止大水冲刷露出子实体,防止水涝水淹导致子实体腐烂,能够做到及时排水;又要做好短期缺水干旱,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
  2、雨季杂草萌生快,生长迅速,要做到及时拔除杂草,既要清除杂草,又不影响菌塘地下菌丝生长发育,尽可能避免践踏菌塘;
  3、此时还要防治病虫害,增设引诱性黏虫板、灭虫灯、超声杀虫器等杀虫装置。
  4、特别要防止人畜进入块菌林践踏危害,要设置围栏保护;有必要设置固定的管理巡查通道,严禁人为干扰。
夏秋季的任何采集行为都会对地下块菌(松露)的生长发育构成不可低估影响和危害,因此,严禁采集,精心管护!
  在欧洲提起松露人人皆知,以克论价,堪比黄金,是法式大餐“三大顶级食材”之一,品质生活的象征,被誉为“厨房里的黑钻石”、“上帝的食物”,深入人心,形成行业条例,人人严格遵守,松露种植园发展雨后春笋,分布各处,每年在松露采收季节(冬季)都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美食比拼,科普宣传,学术交流,资源倍加爱惜与保护!
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刘培贵
2018年8月26日
【原发日期】:2018-08-27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作者】:刘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