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了解到村内蔬菜种植户种植品种较为单一、蔬菜产量及售价上不去等情况后,作为驻村指导员的我,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市生态环境局、市环科院选派)多方协调、积极对接相关科研院所,探索疫情期间农业专家科技服务一线农业生产新模式。
. 多渠道技术支撑
. 为疫期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 早在年前,我就联系好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有关专家,拟在春耕期间为村民开设果树种植、植物保护及生态农业等专题讲座,但前期因疫情原因相关专家不能到村授课,于是创新采用视频会议、电话咨询等新媒体服务方式,为有需求的农户进行多媒体咨询,并提供远程诊断。
. 在前期远程咨询及视频诊断基础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为了更好服务春季农业生产,市农科院园艺所果蔬专家张兆辉副研究员、田守波助理研究员于3月11日到华星村进行现场指导,现场走访了蔬菜种植基地、新种植果园及大田种植农户,现场解决大棚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 友情赞助果蔬种子
. 支持村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 通过前期多次沟通,在实地查看现场后,经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农科院专家对华星村的农业发展状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华星村现有耕地总面积4863亩,农业生产主要涉及经济果林、水稻种植、淡水养殖及蔬菜种植。
. 华星村的农业生产结构呈现出一枝独大的特点,尤其是经济果林更是如此,作为华星村主要农业生产类型,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来说,柑橘的亩均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且难以轮换种植。同时,蔬菜等一年多茬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华星村作为纯农地区,农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障碍,亟需寻求经济高效的种植模式,改善种植结构。市农科院专家回沪后,积极对接种源公司,为华星村赞助了一批果蔬种子,其中不乏市场销路极好的优质新品种玉米、日本南瓜等。希望通过引进特色新品种,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 农业专家献计献策
. 探索长效技术帮扶模式
. 春耕以来,来自上海交大、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通过在线交流、到村实地调查及座谈等方式,积极为华星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献言献策。上海交大的李银生教授建议结合华星村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华星实际,提出生态果园模式,助力纯农地区乡村振兴。在实地调查沟通交流中,农科院专家田守波及张兆辉副研究员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譬如崇明有较多的地方品种,如小菠菜、香酥芋、崇明青茄、白扁豆等,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及丰富的种质资源,这些品种虽然产量相对较低,但有其独特风味品质。
. 接下来,华星村拟通过专家(教授)工作室等平台搭建,扎实推进科技下乡试点,根据本村产业发展需要,把本市相关专家请到家门口,探索科技结对及技术帮扶模式,希望以此建立长效机制,探索乡村振兴新思路。
. 唐浩
(作者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崇明区绿华镇华星村驻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