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集中连片,整体推进。通过对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和农业“三区”片块整体规划,划定优质潜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 2.多规衔接,科学规划。充分衔接城市总体规划、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乡村振兴等规划成果开展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坚持数量、质量与生态相统一,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科学合理。
. 3.分类划定,明确重点。依托永久基本农田和农业“三区”划定成果,对规划项目进行分类引导,主要分为粮食、蔬菜两大类型。项目选址优先聚焦绿色田园先行片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蔬菜生产保护镇等重点区域。
. 4.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项目坚持资源集中,积极整合各级各类资金集中投入,强化建设成效。同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发挥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作用。
. 5.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在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强化信息监管,及时做好项目资产登记及上图入库。同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开展日常管护,确保项目内建成设施设备良性运行,项目效益长效发挥。
. 至2030年,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占比达到90%以上;
. 至2035年,基本实现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总目标,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智能信息化管理、绿色生态工艺等现代农业措施,打造符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高标准农田。
. 三、规划依据
. 统筹现状与规划,衔接崇明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和已建高标准农田等因素,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划定分区管控,规划项目分为新增建设与提质改造两大类,引导高标准农田合理有序建设。
. 至2030年,崇明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125个,其中:新增建设项目共有60个,规模面积6.98万亩,含永久基本农田面积5.86万亩;提质改造项目共有65个,规模面积9.71万亩,含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48万亩。
. 五、规划布局
. 六、建设内容
. 建成后,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田块规格和平整度应满足机械化生产要求,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规模达到100亩以上。
. (二)土壤改良
. 通过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治理过沙、过黏、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治理退化耕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 (三)灌溉和排水
. 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 (四)田间道路
. 田间道路路面宽度以3-5m为宜,具有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道路路面宜硬化。田间道路路基高度20-30cm,路肩宽度以25-50cm为宜。
. (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
. 取水、输水、排水等工程结构型式应满足“就地取材、保护生态”的要求;与之配套的建筑物应做到“美观、大方”,设计尺寸协调统一,并与环境协调,必要时可对建筑物的外观进行装饰。
. (六)农田输配电
. 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提高安全用电水平。
. (七)管护利用
. 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