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科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走都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路线,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构建产业技术体系等方式,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体制机制变革创新,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搭平台建设体系
跑出科研加速度
. 在金山廊下,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在8月就能完成收割,抢出的时间刚好可以多种一茬短生育期的鲜食玉米或两茬速生菜。“稻+”轮作模式实现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农业科技工作的持续推进。
. 多年来,上海农业面向全球寻找资源,持续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研速度。“双早”组合的诞生,也是构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及上海鲜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共同成果。
. “如果说项目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那应该是构建了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2021年,“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如是说。
. 2000年,上海市设立重大专项,启动“上海农业基因库”建设。罗利军接手建设并成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后,从水稻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入手,汇集世界各地水稻优势资源,逐步构建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
. “通过杂交等技术手段,得到优势基因更富集的品种,入库保存后,向全国开放。”不同于国家资源库从种质资源多样性的角度广泛收集,罗利军团队从应用角度出发,将优势基因“浓缩”保存,提高科研与育种效率。
. 这些优异资源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稻品种选育和基础理论研究之中,资源共享利用超过9万份次,育成327个新品种。既有破解水稻优质高产与节水抗旱矛盾、抗得住极端天气的节水抗旱稻,也有我国水稻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绥粳18号”。其中,节水抗旱稻在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种植模式下,可节约淡水资源50%以上,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同时降低种植成本,目前已在我国、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等地区累计推广种植2000余万亩,向世界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水稻产业图景;同时,基于平台选育的水稻品种在国内累计推广达11.9亿亩,国外累计推广20万亩,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出上海力量。
. 在上海,不仅鲜食玉米建有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水稻、绿叶菜、西甜瓜、河蟹、生猪、虾类、果业、花卉、食用菌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模式也已基本完善。自2010年,上海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企业等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资源,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各体系围绕产业和技术两个核心内容,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针对水稻无人农场建设的部分关键技术正在加紧试验。目前,经农业农村部水稻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项目,试验站水稻生产中所用到的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农机已成功实现无人化改造,配以筑埂机、开沟机、平地机等农机具和田间灌溉设施的自动化、无人化改造,可以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过程的田间无人化作业。
. “无人农场不是摒弃农民,而是实现了作业过程的无人化。农民不需要进入田间,在办公室就能完成农业生产作业。”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刘成良认为,“机器换人”让农业生产趋于轻体力、重脑力劳动,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焕发产业活力。与此同时,嘉定区作为上海市无人农场先行先试区,自启动建设以来,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不久的将来,10万亩无人农场将在上海建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水稻生产场景或将成为历史。科技赋能上海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逐步打破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让农民这个职业更体面。
. 此外,集和农业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水肥一体化、现代无土栽培技术和温室内环境节能环保调控技术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智能温室等设施农业也在加速推进建设。以“孙桥溢佳”“绿立方”“由由中荷”“九丰农场”等为代表的“未来农场”也在助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让农业生产向精准管控、绿色低碳发展。
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
. 曾经,上海大闸蟹由于种质混杂、品种退化等原因,产出的成品蟹个头小、品质差,产业一度陷入瓶颈。自2004年起,在上海市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上海启动河蟹良种选育工作。2010年,中华绒螯蟹入选全市首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一场向技术要效率、向创新要效益的河蟹“种”“养”革新之路自此开启。
. 通过第一轮建设,种源、大蟹“齐头并进”,不仅成功选育“江海21”中华绒螯蟹新品种,成蟹规格也平均达到“三两母,四两公”的优品标准;第二轮建设后,品种、品质、品牌“三驾马车”协调发展,“江海21”累计在16个省、市、区养殖,成熟的种养标准、绿色生态的养殖环境以及饲料研发都让上海大闸蟹品质实现飞跃。上海河蟹产业的功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地产大闸蟹实现了“论斤卖”向“论个卖”的转变,一只五两半的公蟹价高时可卖到200元以上;与此同时,多家生产单位屡屡在“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上斩获大奖,有的甚至拿下金蟹奖、最佳口感奖、最佳种质奖“大满贯”,不仅养殖户收获满满,追求品质的上海市民也尝到了足不出“沪”就能品尝优质蟹的甜头。
. 2014年,为了解决猪冻精繁殖生产瓶颈,上海设立《优质种猪精液体外超长保存技术研究》项目,利用猪精子代谢调控技术、体外保存技术、精子细胞低温复苏激活技术等,筛选出利于猪精子体外保存的稀释剂,成功延长猪精子体外存活时间,提高优质种公猪利用率;2016年,上海设立《杜洛克种猪的培育》项目,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培育模式、评估模型、种质资源,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培育出生长性能和精液质量优异的公猪站专用杜洛克种公猪。“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通过引进、提升、输出的模式,将上海优质的生猪种源输出辐射全国,以帮助兄弟省市进行遗传改良、防止种源退化。”祥欣公司董事长严国祥表示,加快我国良种体系建设,是关乎我国种猪产业兴衰的大事。优质种源能提升全国生猪产业能级,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 近年来,上海农业通过源源不断的农业科技项目,持续做深、做强的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十三五”期间,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18项。2022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3%。今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引下,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的总要求,上海将全力聚焦“国之大者”,坚定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决心,继续用好农业科技的强国利器,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发展规律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
原发日期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