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松江“三农”发展硕果累累

75

从农村家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从松江区实行家庭农场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0年间,松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松江农业正踏着科技兴农的阶梯大步迈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美丽乡村的蓝图已然波澜壮阔。

40年倏忽一瞬,松江农村已经发生了惊天巨变。

上世纪80年代初,松江区农村与全国各地一样奏响改革开放的进行曲,农业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成为其中振聋发聩的重音章节。从农村家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从松江区实行家庭农场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40年间,松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水平、农村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松江农业正踏着科技兴农的阶梯大步迈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美丽乡村的蓝图已然波澜壮阔。

机械化手段让农业发展与时代接轨

1979年,松江开始着手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80年起,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广泛推行,至1987年底,全县2792个生产队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手段开始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松江积极响应国务院科技兴农号召,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至2015年,松江区已然形成了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松江农民一改以往弯腰插秧、挥镰割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0世纪80年代,每个劳动力能种5亩地,现在能种150亩(按现在家庭农场规模),实际能种300亩以上,保守估算,提高30倍以上。原来一年365 天,农民几乎天天在田间忙于农事,现在田间鲜有农民出现,农业全程机械化使“繁重式农业”已经转变为“悠闲式农业”。

“小的时候看到父母常年在田里忙乎,很多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很辛苦。后来慢慢出现了大型机器,那时的机器尽管不够先进,但会操作的人却很少,所以还是要投入大量人力辅助才可以完成农活。”“全国十佳农民”、泖港镇腰泾村村民李春风一家世代为农,他回忆起父辈之所以那么忙碌,是因为家家户户都有几亩田,不管刮风下雨每个人都要下地劳作,但忙了一年也只够温饱。

进入21世纪后,松江区的农业机械化在国家、市、区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加快了发展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步伐,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达到历史新高度。2007年,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承包了村里117亩农田,成为全区首批家庭农场主。这些年来,他们家先后购置了4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直播机、1台植保机。李春风还成立了农机联合互助点,农忙时除了服务自己家农田外,还为其他村民提供服务。如今,像他家一样的家庭农场都实现了从灌溉、耕作、植保、收获、运输等粮食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以水稻机械直播为重点的粮食种植机械化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先进的粮食烘干机械设施普遍装备,蔬菜耕种、植保、浇灌、保鲜、上市运输等关键作业环节也有了相应的运作机械与设施。

朴实勤劳的中国农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解放了农民的双手,还将劳动效率提升到了他们曾经不敢想象的程度。2007年,李春风家使用的是国产小型收割机,每天能收割30亩左右的水稻,到了2010年变成了滚筒式收割机,日收水稻面积可达40亩左右。现在他们使用的收割机又更新换代了,方向盘变成了液压式,出粮区的装置也经过改进,能够装500公斤稻谷,不需专门另配一个人用麻袋接着。李春风说:“我们现在一个人的生产效率可以抵得上以前一个生产队的效率。”

近年来,粮食、蔬菜生产新型机械不断在农村推广,农民们积极学习农机操作知识,松江区农机4S店综合服务管理系统逐渐完善,农机专业保养、维修、评估、处置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家庭农场主等专业农民获得了覆盖生产全过程的高效服务。

家庭农场让农民脸上有光口袋有钱

随着松江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二、三产业,至2007年,全区非农就业农民已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以上。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农村耕地出现大量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凸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07年起,松江区开启了家庭农场模式的探索。

家庭农场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农民承包的土地委托村集体统一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再由家庭农场主经营。松江区委副巡视员、农业委员会原书记兼主任封坚强说:“当时与相关专家探讨的结果是,一个家庭农场承包的适度规模应该在100~150亩,最多控制在200亩内,由一户人家两个劳动力完成生产经营。”按照当时稻谷每公斤不到2元的价格计算,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已经高于务工的收入。真金白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一度出现了村民争当家庭农场主的热潮,第二年的家庭农场户数就达到了708户。相关部门适时提高准入门槛,通过采取“负面清单”的考核方式,如“焚烧秸秆一票否决”来规范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

家庭农场有一条铁律——经营者自耕,即家庭农场经营者必须是本村的村民,外来人员或其他投资者经营的农场严格界定不能算作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者则在农民自愿提出申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选拔。封坚强表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经营规模和保证种植质量,所以在选拔经营户时就会更加慎重。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家庭农场经营者队伍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已经达到近500亩。围绕“减少户数、扩大规模、延长承包期”的发展目标,松江区今年的家庭农场数量为906户,比最多时下降了29.8%,经营面积13.8万亩,占粮食生产面积的95%,户均经营面积增加至152亩,比规模最少时增长了34.5%,承包期5年及以上的占总数83.7%。

松江的家庭农场模式被写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接踵而至,一批批专家学者来访研究探讨。

今年,松江区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有望达到11万元。而“全国十佳农民”李春风一家今年经营家庭农场的年收入有望达到44万元,将创历史新高:其中承包 416亩农田,收入25.6万元;养殖1540头猪,收入12.5万元;为4户家庭农场提供农机服务,收入5.8万元……2012年接过父亲家庭农场主的接力棒后,李春风的钱袋子跟着一步步扩大的家庭农场规模鼓了起来。

家庭农场模式的推广,让职业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也让这些专门从事农业的经营者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就业收入让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从2007年起,松江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新农村建设让乡村成度假首选目的地

松江家庭农场模式已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典型现代农业模式。9月21日,首届松江农民丰收节在泖港镇黄桥村举行,“庆丰收开镰仪式”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文化活动。“第五届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宜居村庄”等是黄桥村对外展示的名片,一排排整洁统一的白墙黛瓦,一条条水清岸绿的村级河道,一张张洋溢着幸福之光的黝黑脸庞,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里有都市人喜爱的温泉SPA,亲子游首选的“开心农场”,有可以承接商务旅游的硬件设施和餐饮服务,还能欣赏“三江汇流”的壮观景象……平整的柏油马路将这个世外桃源与喧闹的大都市相连接,开着私家轿车,5分钟就能上高速公路,半小时就能到达市中心,闹中取静的地理环境让黄桥村成为都市休闲旅游的绝佳选择。

然而,八九年前这里还是全村只有两条砂石路的落后景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土生土长的黄桥村人、如今在村里已工作了近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强毫不客气地这样评价当年的家乡。从 2006年起,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作为全市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27个村之一,黄桥村在第二年也开始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15公里水泥马路、13公里生态石驳岸、宅前屋后综合整治、农田基础设施更新……经过实施一系列村庄改造项目,黄桥村的村容村貌当年就焕然一新。随着资金到位和项目的进一步落实,公共设施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整个村落,黄桥村在全区率先完成了“三室一店一站”工程,家门口有图书馆、百姓戏台、篮球场、棋牌室,村民不出村就可以报销医药费,村民事务受理室可完成包括农保收缴和领取在内的8大类44项服务。黄桥村村民事务受理室成为上海市首家试点单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黄桥村快速变身为“新农村示范点”的代名词,而这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2007年至2013年,松江区共完成村庄改造19791户,涉及8个镇36个行政村356个自然村落或村民小组,共投入财政资金3.54亿元。

如今,聚焦乡村产业兴旺和村庄面貌改善的工作仍在继续,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绿色生态实践、田园综合体建设、黄桥村乡村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试点都是当前松江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

据悉,今年松江区规模以上休闲农业景点数将达到39个,年接待各类游客有望实现1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年收入可达1.61亿元、比上年增长 5%,其中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收入可达4356万元、比上年增长6.3%,吸纳当地农民就业近千人。今年,第四届“松江菊文化节”成功举办,吸引了观光游客10.1万人次,成为松江区最具代表性、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优质农业节庆活动之一,吾舍乡村田园综合体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还获得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支持。

农业现代化、农民专业化、乡村更美丽,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推进,松江农村发展的蓝图将越绘越美。

原发日期:2018-12-04 15:33      来源: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