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松江发展成果颇丰: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基本特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基础保障,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2013年开始,中央、市、区三级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集中建设10000亩高标准良田,到目前已经有50000亩农田受益。”松江区财政局农业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 综合治理 全面提升
. 近年来,松江通过对山水土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大大提高了农业抗灾和生产能力。
. 朱定村是泖港镇12个农业村之一。以往,到了灌溉期,农田用水成了农户的“心头难”。“打一次水需要两三天,光打水一项工作每天就需要两个人工。”家庭农场主庄根华家中有138亩水田,名为水田,可在以往,用水却是个难题。因为土沟渠被日夜冲刷,水位也日渐变低,“用水时,需要自家的小泵将水打到田里,增加了成本,水压不足,水流还小”。
. 如今,朱定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沟渠硬化了,泵房也有了新机组。“现在138亩田一人打水就成,还可以料理田里的其他事情,效率提高了,节水又方便。硬化后的沟渠留有出水口,要用水时就打开闸门,而且沟渠硬化后水不再冒溢,每滴水都用到了田头,灌溉时间至少减少了一半。”说到这些改变,庄根华喜笑颜开。
. 此外,机耕道的硬化拓宽也方便了农户。“以往没有硬化运输道路,收割后的稻谷都是靠人工搬到主路上。”庄根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搬运粮食“需要8到10个人工,要搬两三天,每人每天人工费要300元。现在机耕道延伸到田头,运输带把稻谷从田里直接运到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提升了抗灾避灾能力。万一遭遇灾害天气,从田头、车厢到粮库都“可以机械化操作,真正实现‘稻谷不落地’。”泖港镇现代农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吴海军介绍说。
. 精准投放 集中扶持
. 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整合资金,集中扶持龙头企业,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帮助“小户”克服发展上的难题,并在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起到组织协调作用。
. 松江产业化重点项目新农集团的物联网系统,通过智能化生产控制实现了“智能养猪”。“可以智能监控养殖室温度和湿度等各种指标,方便又卫生,还可远程监控运输车辆的动向,从源头到市场把好食品安全关。”新农集团项目经理方艳红介绍说,物联网平台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产业面临低谷时,这种智能科学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生猪品质,从而提振消费市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 据介绍,新农集团预计今年新增生猪出栏数20万头,年净利润新增4000万元。
. 作为产业化重点项目,社会效益也是重要考量。据了解,物联网平台线上培训有助于现代养殖技术和农业政策的推广传播,另外,新农集团还通过物联网系统强化与本地区家庭农场的利益连接。方艳红介绍,新农集团旗下的饲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松林工贸有限公司的15个家庭农场、2个繁殖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运猪车、预警平台等共享,提高家庭农场生猪疫病的防控能力。农户可通过物联网预警功能,提早做好防护措施,阻断疫病的传播。“物联网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后可使本地及周边1500户养殖户受益,进一步扩大后,可以覆盖全区所有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
. 不同于撒胡椒粉式的补助,农业产业化项目集中资源进行重点项目扶持。“集中力量才能办好大事。”松江区财政局农业科相关负责人说,这种集中扶持更需要精准投放和公平公正。为了保障遴选过程的公平公正,每个入选项目需要经过材料申报、现场踏勘和专家“答辩”等固定流程,确保扶持的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头雁”。
. 通讯员 李谆谆 记者 贾佳